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>社区>潮汕人物

草根播报文章分享 —— 宋健:一不小心成了古文老师

草根播报
草根播报 达人
2015-04-22 14:185.1万 阅读 | 评论 3
免责声明: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。

小时候,宋健读到古文便皱眉,不知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老古董。现在,宋健是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副教授,主要教授《先秦诸子学说》。回顾来时路,他笑道:“以前抵触古文,种种原因下,一不小心成了今天古文老师。”

在电游中爱上古文

童年时,宋健的娱乐之一是读连环画。连环画设计很简单,每一页是一副插图配一行文字,白话版图片紧扣着文字来创作。他很喜欢《三国演义》,插图的人物都是从古代线装书里提取,经过一些调整后画上连环画,图画与故事结合,读起来很舒服。

01.jpg

宋健的启蒙书,《三国演义》连环画

相较今天从电视剧或日本动漫中了解古典,连环画算与古典原著比较接近的载体。在连环画中自我启蒙,这一经历在宋健心头种下一颗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。

初一时,宋健读到人生第一篇古文,魏学洢的《核舟记》。文章讲述一个雕刻核桃者技艺之高超,在核桃壳上刻出几人、几酒杯。读罢,宋健心想,这文章太没趣,晦涩难懂,况且文言文已经退出现实生活,不如把它们都翻译成白话文。

高中时,宋健语文成绩很好,但古文是他的软肋,做题时错误率挺高。上课时,语文老师最擅长“解剖”,将一篇文章分解成八大块,分析段意,结构,中心思想等,“语文教学,好像把一个美女分解成很多器官,很血腥的。”对古文的反感一直延续了到高二暑假。

高二暑假时,通过一个网络游戏,宋健第一次发现古文之美。那时,一个小伙伴不知从哪儿拷贝来一款台湾电子游戏,名为《三国演义2》,游戏时,玩家需结合三国人物特征运用各种战略来闯关。

自小便喜三国的宋健对这款网游一见钟情。游戏制作很精致,其中人物造型与连环画中很像,宋健看着很亲切。让他陌生的是人物对话,可能是台湾的传统文化保存更好之故,游戏里人物都用古文交流。统帅拉拢对方武将成功时,会说:““良禽择木而息,贤臣择主而事。”   讨伐敌军时,将领会陈述征战理由,如“汝多行不义,吾将伐之。”课堂上或平时聊天中,讲到古人对话,宋健常常不自觉兴奋起来,化身“配音演员”,用声音转换法来还原古时场景。

在游戏中学习往往是最奏效的方式,宋健一边指挥手下人物攻城略池,一边读着他们文雅的对话。玩游戏期间,宋健借回一本书,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这是他读的第一本纯古文原著。因读古文能力有限,暑假啃了两个月,才消灭了一半。暑假关于三国的娱乐结束了,进入高三,他意外收获了一件副产品——大增的古文功力。遇到过去头疼的古文题,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,他都能轻松拿下。

大二时,结合自己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,宋健选定自己今后方向——古典文学。最初,他倾心于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,开始阅读魏晋著作。读魏晋并不容易,书中多处用典,读几个字便要“踩剎车”,低头读注释,注释多是先秦文学。他慢慢发现,先秦是中国文学的起源,也是古代经典精髓所在。“学习,要从本源处开始。”慢慢地,他开始将重心放在先秦经典。

 

好的思想是不会过期的

沿着先秦经典之路,宋健走到今天的大学讲台上,开始与学生分享他眼中的先秦诸子及他们的学说。

提到中国传统文化,很多人的反应是“过时了”。对此,宋健不会直接反驳,而是说“你去听听我的课就知道了。”

在通识课程《先秦诸子百家》的一堂讨论课上,宋健给出的题目是“用纵横家合纵、连横、老子思想等来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,中国的一路一带、亚投行”。

一学生道:“用老子思想阐释现代国家政治战略?我想不到。一出世一积极进取,怎么可能有共通处呢?”

宋健听了,笑而不答,听罢各小组观点后,他坦言“你们的一些想法我没想到,但同样,我的一些理解你们也没想到。”在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上,宋健希望同学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,用不同视角理解经典,在意见交流中,大家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。

宋健用老子的“水”来分析今日的大国战略。

老子崇尚水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精神,至今,中国人仍长着“水基因”,擅长以柔克刚。美国则是在战争中建国,二十世纪靠战争发财致富,更多带有“好战基因”,重返亚太提醒这一点,希望靠军事力量来自己稳固霸主地位。中国避开其锋芒,采取经济手段,建立新丝路,新银行,从旁瓦解其战略。

  “好的思想可以打破时间、空间界限,两千年前的思想,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。”上课时,宋健常引入现代例子来解释古人思想,一点点敲击大家“经典过时”的观念。

 

在当代读经典,无用之大用

除了“经典过时”观,也有一些人从实用角度提问,“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?”。

对于“经典无用”观,宋健觉得这是用错误的尺子打量经典后得出的结论。上大学以前,宋健与多数人想法相似,觉得要学点立竿见影的实用技术。慢慢进入经典世界后,他发现经典所属的人文学科与工科、商科等很不同,技术类学科可以现学现用,而人文学科对人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中产生。儿时,宋健在连环画中启蒙,当时那些书对他似乎并无影响,实际上,它们为他成为今日的古文老师埋下伏笔。

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,惠子认为大瓠、大树是无用之物。庄子直言,“夫子固拙于用大矣。”(是你不擅长使用大东西!)。在庄子看来,“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虑以为大樽,而浮于江湖。”大瓠可以做成小舟,惠子可乘着它去遨游四方。“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,广莫之野,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”大树可种植在空旷大地,惠子可抛开忧虑,坐卧其树荫下。大瓠、大树,皆有“无用之大用”,关键在与它们的主人能否发现它们的闪光点。

人文学科就像古人讨论的大瓠、大树。初学时,就像“拙于用”的惠子,握有宝贝却不知道它们有何用途。但宝贝有它们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,需要惠子们慢慢去挖掘,才能练就庄子的“伯乐之眼”,在特定时刻,让宝贝发挥其大用。学习人文阅读经典,是水滴击打石子的过程,不知哪日会“穿石”,但石上的洞却逐渐扩大加深。读经典可能不会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,但一个人可以在古人的著作里读到当下的困惑与可能的应对之道,从而养成强大的内心。

对于想走近经典的学生,宋健的建议是“多读原著”。

当然,经典不似快餐书,不可奢望一读便通。每次开设关于老子庄子的课程前,宋健都会将老庄再读一遍,每次都有新体会,有时是对原有理解的补充,有时甚至会将原来观点全盘颠覆。经典的价值正在于此,不同时期、地点,一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,在与经典的对话中,总能摩擦出新的火花,衍生各式各样的解读。

经典阅读需与个人经历相结合,只有边走边学,才可能愈发接近那些好的思想,活得通透、智慧。

 

02.jpg

宋健老师在课堂

 

说起今日中国经典如何走,宋健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以欧美为例。他说:“在美国,他们珍惜两百年树林里的一棵橡树,哪怕树上没有刻一个字,它是历史;在欧洲,他们保护古希腊的建筑,旁边是车流滚滚,为什么不拆了它们盖商品房?这是传承。”相比起西方对古迹与其承载的历史的重视,近代中国所做的更多是反面,破坏、切断历史。

传统中的精华需传承,而今,更多人渐渐认识到这一点。个体在传承历史上很渺小,宋健自己的角色定位很清晰,“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,做好自己分内之事。”

记者:张梦卿

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
达人介绍: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
全部只看楼主
stej
stej
1楼
教授迂腐,误人子弟,却不自明!
各国各地虽都有保护自己的物迹、传统、书典,但也要看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,是崇尚民智自由发展的还是保护极权奴民体制的?
很糟糕,我国的很多物迹、传统、书典,都是为极权作嫁衣裳害人害已的垃圾!
移动的北极
移动的北极
2楼
@stej:楼上别说的那么绝对啦,有好有坏,你怎么就知道人家讲的不好啊
哈维
哈维
3楼
喜欢历史
我来说两句
您还没有登录,或者登录超时,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。 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