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>社区>潮汕人物

我们的昨天,藏在汕头的书店里

敲茶_舟元
敲茶_舟元 达人
2019-08-07 09:5218.4万 阅读 | 评论 3
免责声明: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。

二〇〇九,十年前,我收到人生第一本网购书,日本作家「有栖川有栖」的小说《魔镜》,这本书至今还在我书架上,而从那时起,我就基本告别离家15分钟脚程的「科技书店」了


我从小到大的购书记忆,百分之八十是与「文化科技书店」有关的,小时候在一楼翻儿童读物,稍大些了,二楼的「外国文学」就成了小基地,东野圭吾、岛田庄司、松本清张,一批日系作家成了我推理小说的启蒙,然后我从推理小说创作开始,走上了文字的不归路。


小说换来的稿费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,因此「科技书店」算是我人生节点的重要推力,我又把这些「金」投入到了购书里,但却没有回馈给科技书店,倒是让「当当网」赚了一点(那时候网购书真的能便宜很多,尤其对一个学生来说)。



独自在「科技书店」看书的少年

 

壹茑关门的时候,我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谣言,说科技书店已经关了二楼,我竟然一点疑也没有,瞬间就接受了这个「事实」,毕竟新华书店也缩了水。


我以为这一天迟早会来,这一切是有迹象的,从「报刊亭」在汕头街头消失开始,我就觉得会有这一天。


十年前,学生的生活和月刊还是紧密相连的,而且刊物种类之多几乎「百花齐放」,《读者》、《故事会》算超一档的大众读物,还有《青年文摘》、《最小说》等等,再往前据说是《少男少女》、《知音》,我觉得我还年轻,所以这个是不知道了。


这些刊物在学生中的普及,和报刊亭是脱不开干系的,而同样在刊物推广中担任重要角色的,还有「以琳书屋」。


总是十分充实的「以琳书屋」

 

科技书店背后的「以琳书屋」,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,那里有种类繁多的杂志刊物,还有一大堆青春爱情小说,以及各种「以为买了就能读好书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」的教辅资料。

 

我读书年代的教辅资料几乎都是在以琳书屋购买的,因此它在我心里就是一个「教辅王国」的形象,但对于常年从那里买青春杂志的女同学们来说,可能这个形象就要更温柔、浪漫一些了。

 

在报刊亭逐渐消失的日子里,实体刊物们也正在进行末路的挣扎,我最后一次购买刊物,是几年前在机场百无聊赖时拿起的《vista看天下》,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为杂志付出过什么了。

 

这样的日子里我难免会觉得,书店也在苦苦挣扎吧?


「以琳书屋」和它的猫

 

所以当有人告诉我科技书店关闭二楼时,我一点疑也没有,路过外马路的时候就能注意到了,原来老远就看到的新华书店只剩下一个二楼了,也许是为了生存吧,它「壮士断臂」了。

 

记忆里外马路的新华书店是灯火辉煌的,因为我接触它时常常是夜晚了,小学时我在二中一个老师那里补习,「向往自由」的内心让我潇洒选择了逃课,而最佳的藏身地点就是这家新华书店。

 

老师以为我在家,家长以为我在补习,别无去处的我就躲在新华书店的二楼,捧着一本蜜汁厚重的《东周列国志》,度过了与世隔绝的两小时。

 

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段时间,直到东窗事发,然后被家长狠狠揍了一顿,那是人生最狠的一顿打。


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

 

这家新华书店并不孤独,围绕着它的,是一整个「书店生态」,它就像恒星一样,身边吸引来了一堆大大小小的书店,最有代表性的,是「购书长廊」。

 

那时候购书长廊前面的楼体上挂的还是「北大青鸟」,而长廊里更是像极了闹市,在「文明」还没被普及的日子里,店主们肆无忌惮地把书都摆到了走道上,大人带着孩子在狭窄的空间里通行,挑选图书。

 

孩子们在这条长廊里购买最多的怕是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,那个年代流行什么来着?妙趣横生的《乌龙院》?带着解密小卡片的《冒险小虎队》?总之你能在这找到小小心灵里渴望拥有的那套图书。

 

这样的长廊,在孩子们心里就是个快乐泉源吧。


午后冷清的「购书长廊」

 

科技书店还是记忆深处的老样子,二楼窗边波浪状的座位勾起了很多回忆,以琳书屋也没什么变化,空间还是满满的充实感,让人踏实。

 

然而新华缩水了,我再爬上二楼时已经失去方向,找不到小时候逃避世界的那个角落了,再路过购书长廊时也像是走错了地方,除了幸福的「拥挤感」一去不回之外,似乎廊也变短了,小时候明明觉得很长啊。

 

据说八几年的时候,新华书店是外马路上最靓的那个仔,东边文具街,西边玩具城,簇拥着中间的新华书店,门口马路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。我没赶上那个时光,而且应该是再也赶不上了。


蹲在「新华书店」看书的阿叔

 

壹茑关门的时候,有人说这座城市就是这样了,「即便书店的灯亮了一个夜晚,也照不到这座城市的活力」,然后人们的回忆就被唤醒了,纷纷掏出「三联书店」的纪念物来,一并追忆。

 

有时候想想,也不全是这座城市的错,本来店铺经营就是一门学问,何况是在实体刊物、书籍逐渐消亡的今天,但有些评论比如「因为汕头装逼的人少,在北上广深就能扛很久」,又确实让人头皮发麻。

 

一座城市,其实是需要书店的,而这无关「逼格」。



我们追过的刊物逐渐消失了,我们买的书都是从快递寄存箱里出来了,书店在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低,但在这座城市里寻找我们的痕迹时,还是不可避免地和这些书店碰了面。

 

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是分散的,在学校里,在街道上,在陪伴过我们的书店中,但三联之后是年轻的壹茑,壹茑之后呢?我们潜藏在书店中的往日时光,会一直存在那里吗?

 

有时我会猜想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的交集,比如你曾在新华书店走过的地方,可能就是我藏身的那个角落,当这么想的时候,我还会稍微相信这座城市的浪漫。

 

本期插图 / 郑鸿斌


敲茶_舟元 敲茶_舟元社会
达人介绍:记录汕头故事,探寻城市人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
全部只看楼主
Jiaz
Jiaz 站务
1楼

汕头没有什么书店氛围的

狗正八
狗正八
2楼

很抱歉!本文已经被站务删除。

江宁婆婆
江宁婆婆
3楼

汕头没有什么书店氛围的

来自 @Jiaz 的回复

是啊而且感觉书店真的超级少

我来说两句
您还没有登录,或者登录超时,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。 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