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>社区>潮汕人物

老汕头丨白毛姥,红嫁衣,繁复的习俗也是对婚嫁的一种重视

草根播报
草根播报 达人
2017-12-07 13:4810.4万 阅读 | 评论 2
免责声明: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。

  10月16日,一部名为《传承》的微电影在网络上映。影片讲述了一位潮汕年轻人本想卖掉外婆所开的“白毛姥”婚嫁用品店,不料穿越到外婆的青年时期,与她共同见证了一场潮汕传统婚嫁,回到现代后,年轻人毅然决定将潮汕婚嫁习俗传承下去的故事。

 

  《传承》改编自真人故事。李赛花是片中外婆的原型,她的外孙黄珏,是“白毛姥”婚嫁用品店的第三代传人。

 

0.jpg

(潮汕首部婚俗题材微电影《传承》)

 

老店起于生计,承以习俗

 

   如今的李赛花依旧眼不花、耳不背。89岁的她可谓“一刻也闲不下来”,如今她仍坚持每日都到店里“坐镇”,就算大年初一也雷打不动。

 

  年轻的李赛花拥有一头白发,同乡人遂唤她为“白毛姥”,这逐渐成为她行走天下的“名头”。她虽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,却在50多岁时创业学起了婚嫁习俗。

  

1.jpg

“白毛姥”创始人李赛花 黄珏供图)

 

  年轻时,为了营生,李赛花“担八索”(用扁担挑着两个箩筐)走街串巷贩卖酱油等调料。上世纪70年代末,她带上十多岁的小女儿到潮州庵埠的一个集市摆摊售卖日常用品。

 

  后来了解到婚嫁用品需求量较大,市场又不饱和,她便在近50岁时干起这行当。随后在与顾客及用品制作人的来往中,熟知婚嫁用品的寓意及用法。

 

  婚俗繁杂,用品多样,“学会、学全这些东西不容易”,李赛花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至今,直到附近乡镇村民都说“买婚嫁用品就找白毛姥”,小摊位才开始成了潮汕婚嫁习俗的传承点。

 

  80年代时,生意逐渐好转,李赛花便在集市里搭了个4平方米的简陋棚当作店铺。2000年,黄珏正式把“白毛姥”作为婚庆用品店的铺名,店铺也从集市搬到了现在的位置。

  

2.jpg

“白毛姥”店铺外景 郭瑞婵/摄)

 

  2000年至2014年是店铺生意的兴盛时期,每天都有不少顾客前来购买婚嫁用品。客人们并非都清楚用品的寓意及用法,李赛花便向客人一遍遍地解释。偶尔,客人回家后忘记了,会打电话继续询问。有些父母会让即将结婚的子女过来一起听,拿本子记下要点。这样的耐心解释直到现在仍在进行,越来越多的顾客在这里学会潮汕婚嫁习俗。

 

  “我外婆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,365天都不休息,我们到现在都还保留着这个传统。”黄珏哈哈大笑,“她老人家在家里看电视都不舒服,就愿意在店里看电视。”

 

婚俗含深意,用品花样多

 

  据《揭东县志》社会篇“民俗”介绍,潮汕婚俗有“六礼”,包括提亲、合婚、定亲、行聘、请期和迎亲,行聘与迎亲是“六礼”中的“重头戏”。

 

  行聘,即男方送给女方的聘金及其他礼品的仪式。男方一般需准备八个红包,包括聘金红包、写着“缔好之敬”的“六礼”红包、给女方买上轿衫的红包以及四个用红缎包的礼金红包(俗称“红缎包聘”),加上给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岳父母、兄弟姐妹的红包。

 

  女方家一般回2个红包,分别是写有“复敬”的“六礼”红包和给女婿生日准备的红包。

 

  潮汕地区有这样一个风俗——新人婚后4个月内不能到外面买东西,女方家要备齐夫妻两人要用的生活用品,所以要买“面盆全套”。李赛花介绍,寓意圆满的“面盆底”里,装着双份的搪瓷杯子、剪刀、针线盒子等其他生活用品。

 

3.jpg

(满满当当的“面盆底” 郭瑞婵/摄)

 

  在传统婚俗中,还有许多潮汕特色的婚嫁用品。

 

  用竹子手工编织的花篮上绘有图案——荷花红艳、绿叶油油。潮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,花篮的图案大多为荷花绿叶、鸳鸯草、石榴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,多在男方送聘时使用。黄珏指着花篮解释道,花篮以前是当做袋子使用,现在则是当做摆设,增强民俗感。

 

 4.jpg

(用竹子手工编织的花 徐樱梓/摄)

 

  对于同岁的新人来说,两个舀米用的红色竹制米筒便派上了用场(“筒”与“同”为谐音)。旧时,媳妇需要做衣服,量尺便是量布料的工具;两只铜匙源于谐音“同时”,只有同一时辰出生的新人在结婚时才使用。

 

 

5.jpg

(红色米筒和量尺 徐樱梓/摄)

 

6.jpg

(潮汕话“铜匙”谐音“同时” 徐樱梓/摄)

 

  在李赛花眼里,每样东西都是有意义的。牛角做的骨梳,祝福新人长命百岁;长袖的夹棉上轿衫寓意着夫妻的感情会长长久久;“洗屎肉”红包是新郎用来感谢丈母娘含辛茹苦地养育新娘(洗屎肉在潮汕话中有指东坡肉的意思,现因物质丰富,用红包代替东坡肉)。

 

  迎亲时,男方家的新郎与老一辈要准时在吉时到达新娘家中,其中一人用扁担挑着2个竹筐,用来“扫厅”。

 

  奇特的是,在潮汕地区,新娘出嫁时不能见到陌生人、乞丐、烟囱等不吉利的事物,又因新娘出嫁时福气大如天,人们都避免遇到迎亲场景,所以潮汕地区迎亲的吉时是在凌晨子时、丑时和寅时。此外,新娘子出门都需要撑着红色雨伞。

 

7.jpg

(凌晨迎亲 来自电影截图)

 

  新郎、新娘进大宅门时,要跨过用“六合钱”烧着的火堆,意味着新娘入门后“有六合”,即能够适应新生活、与人相处得好、事事顺利。

 

  新人拜堂时,有些地方还会请“青娘母”(现一般为熟悉婚俗且能说会唱的中年妇女)为新人说吉利话、唱吉祥诗和指导礼仪。

 

  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。潮汕各个地区的婚俗大致一样,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差别。

 

传统婚俗应代代相传

 

  作为老店的第三代传人,黄珏正把“白毛姥”建设成潮汕婚庆的品牌店。此外,他希望后代子孙能了解外婆的故事,传承潮汕婚嫁习俗。

 

  2010年,他以“白毛姥”为名创办了一家独立于婚嫁用品店的婚礼策划公司,时不时也会把他知道的习俗告知给客户与朋友。

 

  但在其公司负责策划的婚宴现场,也已难觅潮汕传统婚俗的踪影,许多年轻人对在婚宴现场中加入传统婚俗“不感冒”。他观察到,许多年轻人被父母带到店里来买传统婚嫁用品时有些排斥,觉得这些东西以后用不到,不需要买。“但他们的父母觉得,以前他们就是用了这些东西,所以很顺利”,黄珏说。

 

  “这些潮汕婚俗不可能会没有了,虽然会变少、简化,但还有一些会保留下来,因为每代人总会传给下一代人。”黄珏对于简化传统婚俗感到坦然,他认为传统婚俗礼仪被简化是无法改变的趋势。

 

  影片《传承》的意义正在于此——记录。影片导演黄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影片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,有年轻人会觉得“还挺有意思的”。还有网友在微博下方留言:“有人简化有人复兴,文化传承源远流长。”

 

  “白毛姥”一家都希望这些婚俗可以一直传下去,正如李赛花在《传承》影片结尾所说,“这些婚俗、习俗是我们潮汕的文化,要是没有一代一代传下去,以后就会慢慢消失了。”

 

记者 | 徐樱梓 郭瑞婵

编辑 | 林英涵

排版 | 郭瑞婵

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
达人介绍: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
全部只看楼主
狗正八
狗正八
1楼

阿姨笑得真灿烂

大头庆
大头庆
2楼

旧时婚假习俗

我来说两句
您还没有登录,或者登录超时,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。  忘记密码?